來源:@華夏時報微博

華夏時報記者 李佳佳 李未來 北京報道
2024年是光伏行業掙紮的一年,也是“反內卷”的一年。一方麵,產業鏈價格持續下探,矽料、矽片、電池片及組件等各環節價格均大幅下跌,如組件被殺價到六毛多每瓦,供需錯配矛盾突出,企業盈利空間壓縮,光伏企業新一輪洗牌加速,不少中小企業不堪重負宣告破產,問題公司紛紛退市,跨界企業黯然離場。
另一方麵,行業內積極尋求自律,“反內卷”風暴襲來,製止組件低於成本價中標呼聲高漲。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等組織紛紛發聲並多次采取有力行動,如確定組件最低限價標準,規範市場競爭秩序等力度堪稱空前。與此同時,光伏產品技術日新月異,各項指標不斷取得新突破,TOPCon、BC、異質結等各種技術路線百花齊放,相互競爭又相互發展,推動行業整體進步。
麵對即將到來的新一年,光伏產品價格是否會進一步下探?產能拐點何時到來?光伏行業又將何去何從?為進一步了解行業情況,《華夏時報》記者與業內企業、專家進行了全麵且深入的溝通交流。
優勝劣汰
以今年的總裝機量情況來看,中國光伏行業增長速度依然維持在高位。國家能源局12月20日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約32.3億千瓦,同比增長14.4%。其中,發電裝機容量約8.2億千瓦,同比增長46.7%。
然而,2024年以來,光伏產業鏈經曆史上最嚴峻的挑戰,發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淘汰賽,不少企業被“紅牌”罰下。
在A股市場上,包括ST愛康、ST航高、ST億利、ST陽光、ST旭電在內的5家問題企業加速退市。同時,、ST嘉寓、ST中利、4家企業被ST處理,徘徊在出局邊緣。另外還有神華(北京)光伏科技研發有限公司、寧夏光伏發電設備製造有限公司、創先光電光伏公司等在內十餘家光伏企業接連宣告破產。
不僅如此,過去兩年間,由於光伏產業鏈各環節一哄而上,大規模上產能之後,引起了供需失衡,市場競爭加劇,價格“內卷”嚴重,暫且不提去年產品價格的暴跌,就今年1至10月而言,多晶矽價格同比跌幅超過30%,矽片同比跌幅更是超過40%,這無疑進一步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表示,“121家上市光伏企業中,今年有39家淨利潤虧損。”
CEO祁海珅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近兩年光伏市場最大的變化體現在組件價格方麵。自去年年初起,組件價格從每瓦約2元大幅跌落至0.6元左右,如此大幅度的價格下滑遠超眾人預期。
“光伏主材各環節的產品價格持續下滑,成交均價已經全麵跌破企業成本線,產業鏈價格觸及底部。”隆眾資訊光伏分析師方文正向記者介紹。他進一步表示,由於產業鏈整體的產能供需矛盾問題尚未得到徹底解決,價格反彈可能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短期內價格可能會繼續承受壓力,但跌幅有望逐漸縮小。預計在2025年春節後,隨著需求的複蘇,價格有望逐步回升。
相關負責人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以往的行業波動通常在價格下滑後,市場能迅速擴大,促使行業快速恢複平衡。然而,當前這次波動若不在供應端采取相應措施,行業將難以在短期內實現供需的重新均衡。”
祁海珅則表示,目前光伏產品價格處於底部區域,繼續下降可能性不大,築底過程中小的波動正常,觸底反彈趨勢比較明顯。
“反內卷”力度空前
行業背景下,眾多業內人士深感光伏行業已“卷無可卷”。除了供需方麵和價格上的波動,方文正告訴記者,過去一年,光伏產業還經曆了政策調整和技術進步等方麵的變革。
自2024年5月起,光伏行業密集出台了眾多政策文件,涉及提升技術標準、打擊低於成本的惡性競爭、規範地方招商引資政策等,目的是合理引導光伏上遊產能的建設與釋放,防止低效產能的重複建設。
據了解,今年以來,為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光伏協會多次牽頭組織企業召開“反內卷”座談會。
10月21日,光伏協會下場直接劃定出最低成本線,組件含稅生產成本(不含運雜費)為0.68元/W,明確指出低於成本投標中標涉嫌違法。11月20日,又發布11月上旬組件成本價為0.69元/W。12月18日,針對新疆電力巴州發電公司低價招標的“頂風作案”行為,光伏協會在公眾號上罕見地發出靈魂“四連問”,力度空前。
不僅如此,在2024年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也提及整治“內卷”競爭。會議強調,今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我國經濟運行仍麵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係,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麵綠色轉型。
“本輪光伏行業的無序擴張主要源於技術的易於傳播和融資環境的寬鬆。”方文正直言。他指出,“最近,隨著政策的加強管控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提升,行業的進入壁壘有所提高,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細致的供給管理政策出台,以進一步規範行業秩序。”
實際上,自2023年以來,受下行周期與IPO持續收緊疊加影響,光伏企業融資環境明顯遇冷,闖關受挫。據相關數據統計,年內已有16家光伏企業終止IPO,排隊IPO的企業不足20家。上市企業數量大幅銳減。去年僅、、三家公司上市成功。今年至今,也隻有、和三家公司上市。
正所謂“大潮退去,方知誰在裸泳”。2024年以來,已有十餘家跨界光伏賽道的企業,便已在產業鏈價格回落,盈利能力受損,以及技術、市場、供應鏈和資金等方麵的劣勢的多重壓力下黯然離場。
技術爭鋒迭代
麵對這一係列挑戰,中國光伏企業卻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作為全球光伏生產與應用的大國,中國的光伏技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態勢,不斷突破各項“世界紀錄”,在該領域一騎絕塵。
自2021年起,光伏行業技術加速迭代更新。其中,TOP Con、HJT、BC電池等產業化技術呈現出迅猛的發展態勢,已逐步對傳統的PERC技術實現了替代,落後產能也在持續被市場淘汰。據InfoLink預測,到2024年,P型電池技術的市場占有率將會從2023年71%大幅下滑至23%左右,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N型技術的市場占比正迅速攀升。今年下半年,BC 技術已然邁入產業化的關鍵階段,BC組件更是成功進入大型電站的集采名錄,其獨特的價值優勢獲得市場廣泛認可和接納。
在方文正看來,過去一年,光伏行業在技術上比較顯著進展主要是HJT和0BB技術的應用。HJT異質結技術取得了重要進展,銀包銅、0BB等技術的成功量產使得HJT組件的批量交付功率普遍達到710W,表現出較強的競爭力。0BB無主柵技術在2024年快速滲透,通過取消電池片主柵,降低了銀耗,提升了組件功率,並增強了抗隱裂能力,成為電池效率提升和降本增效的新方向。在降低銀耗方麵進展較為顯著,主要有平台化技術的疊柵技術,TOPCon、HJT、BC三種工藝均可使用該技術。
記者了解到,為增強市場競爭力,0BB技術逐漸成為組件標配。目前,隆基綠能、、、阿特斯、、等多家頭部組件廠商已導入0BB工藝方案。
祁海珅告訴記者,明後年的光伏市場變化在電池端可能會較為顯著。未來的新型電池技術及其技術壁壘、新型生態圈的建立等方麵,有望形成特定格局,進而給光伏行業未來的競爭及產品的差異化競爭帶來重大變革。
上遊控製產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多方支持下,光伏行業“反內卷”持續進行,同時,關於光伏行業拐點的討論聲愈發強烈。
提到,考慮到當前行業資本開支已顯著放緩,隨著落後產能逐步淘汰出清,產業鏈各環節供需關係正在持續改善,光伏各環節景氣底部夯實明確,主產業鏈盈利拐點最快有望於2025年第二季度到來。
12月18日,矽業分會明確表示,市場供需拐點已現,預期未來多晶矽價格有望逐步理性回歸。
12月24日晚間,、兩大巨頭便相繼公布減產的消息,作為光伏行業的上遊原材料廠商,這兩大矽料巨頭的高調減產對行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據統計,兩家企業的總產能合計超120萬噸。
對於市場拐點,方文正告訴記者,“光伏行業的產能拐點及價格預計在2025年Q2-Q3季度或春節後逐步顯現,主要受到價格戰與產能出清、技術迭代革新、供需錯配的緩解、政策推動、行業自律與市場化改革等因素影響。光伏行業的價格戰和低效落後產能的出清是拐點到來的關鍵,各環節的頭部企業可以憑借技術和資金優勢,在行業周期中存活。”
方文正還提到,國家和地方政府通過能耗控製、行業自律等市場化雙軌運行機製的推進,遏製產能擴張,推動供給側改革。整體看,隨著光伏主材價格的觸底,各環節的盈利能力有望得到修複,供需格局將逐步優化。
在祁海珅看來,目前市場已現拐點趨勢,但尚未完全形成,仍處於底部區間。未來市場正從去年及前些年的產能競爭逐步過渡到當下的產品競爭,雖僅一字之差,卻意味著市場競爭路徑正在發生轉變。
責任編輯:李未來 主編:張豫寧